当前位置:柒夏锦年>历史军事>明末大寨主> 第六百四十八章 平台奏对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四十八章 平台奏对(3 / 4)

的局势。

崇祯觉得唯有洪承畴可以彻底浇灭西北祸事,但是眼下,却又不得不将他调到京师来,让他担任任蓟、辽总督,专负责对女真和伪乾的军事。

等到孙承宗卸任之后,甚至于山东的战事都会交给他。

崇祯和满朝文武都认为他是一位资历深、威望高、可以担负辽东、北直隶、山东重任的统帅人才,对他寄予很大期望。

洪承畴明知道困难重重,但是他深感皇帝知遇之恩,决心到、整顿军务,替皇上稍解忧患。

等洪承畴和曹文昭行过常朝礼,崇祯向洪承畴问了几句话,无非是关于起程时间和一切准备如何等等,至于今后用兵方略,在不久前两次召对时已经谈过,用不着今天再问。他又向洪承畴勉励几句,期望他早奏捷音。叫洪承畴起来后,崇祯收敛了脸上的温和神色,冷冷地小声叫:

“曹文昭!”

“微臣在!”曹文昭跪在地上不敢仰视,恭候皇上问话。

有片刻工夫,崇祯望着他并不问话。这种异乎寻常的沉默使他的心中忐忑不安。

去岁冬天,他同马世龙帅军勤王,来到京师近郊。

当时,朝廷可谓是群星云集,曹文昭的表现并不是如何起眼,他真的亮眼的操作,其实是在后续收回四城和在山西剿匪的时候。

女真人退出京畿之地,崇祯采取了陈新甲等人的建议,任命孙承宗为统帅,把陕西勤王的军队交由孙承宗去率领,一来防备女真人再次南下,二来用来镇压伪乾。

对于此事,曹文昭是极其反对的。

虽然他是孙承宗、马世龙一脉,但是他却上书,据理力争,他人为这一部分陕西精锐绝对不可以留下,倘若留下,陕西的“贼寇”就会重新滋蔓,结果无益于京畿、辽东、山东的防务,反而替陕西的贼寇,清除了朝廷兵马。

给了陕西反贼喘息之机。

他还在奏疏中,跟崇祯说道:“秦兵之家室、蓄积皆在秦,久留于边,非哗则逃,将不为吾用而为贼用,是又驱兵从贼也,”

曹文昭认为,将陕西勤王的军队,留在京畿之地,用来防备辽东,镇压伪乾是完全错误的。

伪乾与西北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他需要步步为营,一点点碾压伪乾的生存空间,而不是一蹴而就。

当然,他也有一部分私心,朝廷要派遣他去西北镇压反贼,西北没有军队,他拿什么剿,没有充足的军队,只靠嫡系兵马,最终的结果,也只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而且,他极度反感,崇祯这种,不懂得军事,还瞎指挥的态度。

而崇祯一方呢?

他肯定是有自己的靠拢的,一来关外的局势需要稳定,二来他不镇压伪乾,那么大运河不通畅,朝廷的元气就无法恢复,这对于中央的权威,势必会成为巨大的威胁。

所以他对于曹文昭的意见直接选择了忽略。

由于他不撕洪承畴和孙承宗那般受待见,也不像是卢象升这般,在崇祯心里是肱骨之臣,所以他虽然在京师保卫战中立下了一定的功勋,但是却没有得到崇祯的召见。

这导致曹文昭对于陈新甲和崇祯不满,脑子一热,便上书崇祯说道:“大明疆事决裂,多由计画差谬。待战事告竣,恳皇上一赐陛见,面陈大计。”

经过了女真人入寇中原,以及山东的战事波折,曹文昭意识到朝廷的危险,他十分渴望面见崇祯。

但崇祯每日心烦意乱,那里有时间搭理他呢?

谁曾想,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曹文昭完全说对了。

所以此时此刻,曹文昭虽然慨叹朝廷的命运波折,但是又不得不对于自己的军事上的远见,有些许得意。

但是让曹文昭如何也没有想到的是,崇祯皇爷叫他的口气,竟然这般严厉。

这让曹文昭十分担忧,此次面见崇祯,根本没有机会,将心中关于国家大计的话,一口气说个痛快。

他俯首屏息,诚惶诚恐,一面静候皇上问话,一面向象牙朝笏上偷眼瞧看那上边用工整的小楷写着他要面奏的方略要点。

像极了被老师提问前,拼命看知识点的学子。

崇祯如何不知道曹文昭心里怎么想呢?

但是崇祯却一点都不念曹文昭的好。

就像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准备做某个大型项目,作为公司的高管,每天整日里喊,老板,你这个操作不行,不仅项目做不成,反而会让现有的项目崩溃。

喊不成功谁都会。

但是你起码告诉,具体该怎么办?

摸不到老板心里怎么想,瞎比比啥?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