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柒夏锦年>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章 治蜀大小事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治蜀大小事(2 / 3)

诩,后含怒出兵。”

庞统摇摇头,曹丕这样左不听右不纳的主君,真是谁摊上谁倒霉。

以贾诩之才,临终之策竟能被束之高阁,真是可叹息。

【事实上刘备在夷陵之败后虽然意图反攻,但很快病情的恶化促使刘备改变了想法。

当时孙权就遣使来说和,刘备也并未拒绝,同样派宋玮、费祎出使江东作为回应。

这次和谈因为刘备的去世无疾而终,但至少说明双方是有重新结盟的倾向。

224年丞相感觉时机成熟之后,派出毛遂自荐的邓芝出使东吴。

这场双方都有意的结盟在孙权略微忸怩了一下后便通过,就此季汉和东吴,再次成了盟友。

而同样也意味着,东吴对于丞相敞开了国门。

重新结盟后,东吴的商人带着采购蜀锦的意愿来到蜀中,但很快傻眼的发现:

蜀锦因为收归官营,在官市里只能用直百钱购买。

那直百钱哪里来?此时的季汉便提出了要求:

你们带粮食来换直百钱,再用直百钱购买蜀锦,岂不美哉?

东吴的商人不明白为什么不能直接用粮食换蜀锦,但还是照做。

因为东吴对于蜀锦的需求量,太大了!而且甚至还能通过走私卖给曹魏,换取更为高昂的利润。

因为《后汉书·舆服志》有明确记载,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而蜀锦更是蚕衣中的极品,没有人能拒绝。

自此季汉需要的钱粮开始源源不断的被商人们送入蜀中,在季汉的官市中置换直百钱,再用来购买蜀锦。

而就在这一进一出之间,季汉的官市悄无声息的打赢了这场无形的战争,收割了一份财富。

季汉的府库开始充足,本来已经到悬崖边上的季汉,被丞相成功拉了回来。】

光幕说的太过直白,因此庞统在脑海中模拟了一遍便大概明白了。

其中最关键的便是……“蜀锦的定价权。”

庞统抓住了关键。

官市官营,因此蜀锦值多少钱完全由季汉自己说了算,只要不是太离谱。

而再算上粮食货物等换直百钱的一进一出,这其中便有了操作空间。

而商贾们也只能接受,因为只要将蜀锦带回东吴,或者说走私送去曹魏,都能收获更加不菲的利润。

至于流通的钱币慢慢都变成直百钱有什么后果,这便不是庞统能想明白的了。

但想来……对季汉来说应当不是什么坏事吧?

“军师神策!”糜竺则是完完全全的佩服。

直百钱如此只要能在市场上流通开来,那便是季汉切切实实的在用一钱换百钱!

夺东吴之铜铁,充季汉之府库!

刘备还是不太明白,对此庞统采取了最为简单粗暴的说法:

“主公,你就当如盐铁官营一般,这蜀锦官市说是多少钱那便是多少钱。”

“除非东吴和曹魏的士族们能不用蜀锦,否则便只能乖乖交钱。”

如此一说刘备倒是懂了,而且也瞬间想到了东吴的破局之法。

只要不用蜀锦就行了。

但可能吗?完全不可能。

【丞相当然也并没有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东吴的商贾身上。

在锦官制度的设立的同时,堰官制度也几乎同一时间设立。

在古代水利一直是关系到一个地方兴衰的关键。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使得成都成为天府之国,然而都江堰修建后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河道会淤塞,堤坝会老化,因此丞相专门设一千二百人的堰官。

这些堰官既是保护都江堰的士兵,也是疏浚河道维护河堤的河工。

这一举措使得后来季汉粮食连年丰收,粮食满仓。

堰官制度被后来王朝沿袭效仿,是真真正正福泽千年的制度。】

“福泽千年!”蒋琬有点理解为什么直到后世武侯祠依然香火旺盛了。

李冰父子和诸葛丞相,一个开创,一个维护,共同造就了益州两千年的天府之国。

难怪后世崇敬!

庞统不想说话,他在荆州时候不是没接触过水利,但从不认为自己疏浚的河道能遗泽千年。

【丞相同时也对蜀中的盐政做了改进,设司盐校尉。

四川直到现在还在用的火井煮盐法便是来自于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