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柒夏锦年>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32章 雍凉不卸甲中原不释鞍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章 雍凉不卸甲中原不释鞍(2 / 3)

中:伱别整天琢磨有的没得了,来为国出力吧。

虽然李严此前的职位是由他儿子接任的,但在李严看来这是夺权。

所以虽然丞相没有感觉,但李严觉得自己已经受尽折辱。

最终在卤城大胜之后,李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计划,打算给诸葛亮一个教训。

丞相多半再次觉得李严有病,然后反手夺官贬民,准备下一次北伐去了。

而千年来围绕李严的操作,大家的疑惑也是一样的:

李严你这真是肚脐眼放屁:怎么想的?】

张飞目瞪口呆,无比赞同:

“他怎么想的?”

“莫非真的脑袋有病?”

孔明只觉得这个丞相诸葛亮也太难了,身边呆着的都是什么歪瓜裂枣?

庞统正在沉思便感觉到一股和善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回头就看到了笑眯眯的孔明:

“士元啊,在益州你可千万别领兵。”

庞统虽然觉得莫名其妙但也很承情:

“定然,流矢无情,统可是要跟你比比功绩的!”

然后庞统心里补了一句:即使比不上也要有自己的庙。

未出仕前他可是和孔明并称的!

若是最终只能给孔明做陪祀,岂不是让后世人觉得他庞统有名无实?

张飞盯着光幕上曲折的故事,最终恍然大悟:

“又是大哥的问题!”

刘备才懒得与张飞置气,只是觉得:

“我当时临死,谁能想到后事是这样的呢?”

“三弟!”关羽制止了张飞进一步作死,对孔明反而很是理解:

“剿灭南中叛乱,随意一将均可。”

“但若平南中之乱,非军师不可。”

张飞想起来那些自己现在都不明白的什么利益捆绑,叹服道:

“这倒是!”

“而且那李严还是个脑壳有病的。”

“要是真让他带兵,可能军师死了都看不到北伐。”

刘备只能在心里感叹,还好那李严并不在此。

不然非得跟三弟拼命不可。

糜竺感觉以自己只会赚钱的脑子来看也难以理解:

“劝军师加九赐进王,莫不是以为军师是曹贼乎?”

“那他干嘛去益州?”简雍觉得李严在人生重要路口迷路了:

“其人本就是刘表之臣,曹贼来时直接投了曹操。”

“说不定此时已经成了曹贼心腹了。”

糜竺谨慎不看好:

“就这错漏百出的计谋水平,曹贼也未必要他。”

【一些小细节,往往就隐藏在史书小细节里。

比如因为李严这档子破事儿,丞相不得不从汉中回来到刘禅面前去说明情况。

这也是刘禅与他的相父见的最后一面,丞相可能还有空回家去见了疏于教育的幼子,和默默支持从不多言的夫人。

丞相是个好丞相,同时也在努力做好一个父亲,成都的家庭给了他短暂的温馨,直到回到汉中时候,丞相还给自己哥哥写信聊到了自己儿子:

丞相觉得自己儿子聪明伶俐,但是太过早熟,担心以后成不了大器。

咱们现在有句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丞相家当然不穷,但对诸葛瞻来说,父爱毫无疑问是贫瘠的。

这个被寄予厚望诸葛亮幼子,却只能从旁人之口了解自己的父亲,因此早熟几乎是必然的,他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配得上是大汉丞相的儿子。

而诸葛亮,选择将自己全部心血都倾注到这片土地上。

他要组织一次前所未有的北伐,倾尽全力,为季汉搏一个未来。

而在卤城大败之后,整个雍凉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躁中。

虽然曹叡很想骂娘,但为了安抚军心,还是为雍凉的将领都封爵赐功。

而曹叡本人的态度史书也有记载:“天子忧之。”

而当时的时局,史册总结的相当精准:

雍凉不卸甲,中原不释鞍。】

“威震如此!”

张飞很羡慕。

二哥有威震华夏,子龙有七进七出。

即使大哥也有夷陵掀桌子迫使孙权认了大魏吴王这个头衔。

此刻军师更是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