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柒夏锦年>游戏竞技>青二> 第448章 易道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8章 易道(1 / 2)

第四百四十八章易道

“刘书记客气了,其实易经真正的天机只在其阴阳的变化之中,而我们的日常生活种种其实都不离于易。

刚才我说过易就是道的变化,道的变化就是阴阳之变。

所以易最早成书时只是从河图洛书引申而出的符号。

符号只代表阴阳的组合。

但把天地之间万千变化去繁化简归结为阴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智慧已经无法想象了。

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前就用阴阳之变也就是易经来告诉后人宇宙苍穹的根本,但后人智慧却无法理解如此简单的道理,越弄越复杂。

其实依我理解,最早的易经八卦并没有实物的概念,只是符号代表八卦阴阳的构成。

自伏羲氏画八卦后为让后人能理解,再根据阴阳构成把八卦形象化,形成了天地山水泽雷风火这八个可形象理解的相。

易经本在于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

相就在代表了这八种阴阳组合的可视的元素。

从这一点看古人的智慧远超当代人不知多少倍。

他们在几千年前就明白了自然界里这些元素的阴阳状态与符号表示一样。

比如用乾代表三阳,用坤代表三阴,比如水代表的坎中有阳,火代表的离中虚等事实上正是水火所体现出来的状态,这一点可能现代科学要许多年才能证明。

易经到了现在大家都执着于相,执着于每一爻的辞,执着于每一卦的相辞来领悟每一卦的阴阳变化其实就是以表解本,这才会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复杂,到了无法触及其本的地步。

刘书记如果想学,或者对初学者,我的建议还是应该专注于阴阳变化之中而不是周易里的相辞爻辞。

以本及相,先理解阴阳变化,再到每卦大相的自然之变,最后再去理解象辞爻辞那么就不会局于周易的辞而可以运用到我们当代的同样事情的变化之中,易于理解掌握还有利用。

自易成文,几千年来有过无数人注解。

对于一些古人的见解我觉得更不必执着,若站在他们的注解去学易经道德经永远只能在古人的阴影中。

这些见解只能作为行道之路的干粮,行过走过用过消化了就应该忘了它。

而不沉溺其中,更不可把那些诠释当金科玉律,当宝贝揣在怀里。

学易学道真正的修成大道的圣人必是超越挣脱所学古人经典诠释的人。

比如说学道德经,真成大道者必不缚于道德经文,因为经文是非常道,常道可悟不可言,与佛道里的佛不可说是一个意思。

超越道德经才能成为和老子一样的圣人。

当然了后世人为何不如古人有智慧,就是因为后世人一代比一代更迷于物,迷于相,迷于后天眼耳鼻舌这些感官认识,先天智慧就像宝珠一样蒙了一层又一层的污垢,散发不出它原来的光芒。

所以老子让后人做减法,为道日减,减的就是蒙蔽道心的污垢。

圣人心中有道如怀有宝玉,但却身披麻衣,世人只看到麻衣而不见其宝玉。

就好象易经和道德经的文字一样,这只是圣人身上的麻衣而已,外相而已,只有透过易经和道德经看到里面散发光芒的道才是学习易经道德经的最终目的。

只是可笑世人一直揣摸于经文的字义,却忽视了本身的道义,有点像金老先生小说侠客岛一样,那些聪明的高手只会揣摩李白侠客行诗文意思,却对真义熟视无睹,最后却不如什么也不知道的狗杂种。

还有许多人偶然领悟古人一两句话就如获至宝,就会欣喜若狂,就会四处招摇,事实上不过只是管中窥豹,得见万分之一而已。

人类现在的科学于道就大概就是如此,显得愚昧而可笑!

所以我给学道人的建议就是回归简单,万事万物的变化都可以回到阴阳变化上去。

就好像计算机,无论程序如何复杂,最后回到的还是“1”和“0”上,而道之阴阳变化就是万事万物变化的宗。

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里所讲的宗就是阴阳,就是易就是道。

所以易经才可称之为万经之首。

学懂阴阳就懂了道,懂了道就可以生万事万物之变。”黄争一次性阐述了如何学易如何学道,这应该是黄争这辈子所总结出来的最精妙的方法,回到简单的思维去理解阴阳之变。

而不是从万事万物的表相中去领悟去证明易经。

莫静梅与刘建良都是悟性很高的人,黄争这一席话让她们陷入沉思。

一个人脑子里如果有一团乱麻没有任何头绪,那么最快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剪断任意一根,这样就有两个头线,这样顺着两个头绪就可以逐一解开其它的乱麻。

这个道理其实可以应用到很多方面。

“黄争的道论确实与众不同,能得你点化也是如拔云见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