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柒夏锦年>历史军事>景星庆云:盛世权谋> 第3章 会后检查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会后检查(1 / 2)

没错,这一天的早朝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落幕。

在这次早朝中,顺德皇帝与大明王朝的文武百官重点讨论了有关大明帝国未来太平盛世的规划。他们期待着通过共同的努力和智慧,为这个国家带来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

与会的大臣们纷纷表示,此次朝会收获颇丰,仿佛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中。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几位主要参与者的内心独白,看看他们是否真的将朝会的精神内化于心,铭记于怀

年轻的赵安邦,对于早朝的种种荒诞感到无奈,却也深知权力斗争的无情。尽管他的地位已然不低,但离真正的权力中心仍有一段距离。当然他明白,即使踏入那权力的旋涡,也未必能够改变什么。

“伴君如伴虎”,这是流传千古的警言。然而,在赵安邦眼中,皇帝并非那般可怕。那所谓的帝王之道也许是有用的,但就像我们现在学的什么科学知识,那当然是有用的。然而,就是书上那些东西,不同的人就是像学的根本不是同一个东西一样。那些真正领悟帝王之术的人,能够稳固国家,而未能领悟者,如顺德皇帝,只记住了“制衡之道”的皮毛,误以为通过臣子间的争斗就能稳固自己的地位。

赵安邦对于传说中的大同盛世充满了矛盾。年幼时,他曾对圣人描绘的理想国充满憧憬,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见识的拓宽,他对这个理想世界的认知逐渐变得模糊。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怀抱着一份期待。但他并不沉溺于幻想之中,他深知,如果像于文远这样的人都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那么这所谓的“大同”究竟是谁的大同?这繁华的“盛世”又是谁的盛世呢?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赵安邦心中的大同理念,他期盼着有一天能够成为现实。然而,他也深知,这并非易事。大同啊大同,你到底何时才会降临?我坚信你会到来,但你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出现?

如果赵安邦的想法被内阁次辅张景知晓,恐怕会遭到一番奚落。

这位内阁次辅张景大人的想法就比较务实了,那什么大同社会,别的先不谈,先让所有辛勤劳动的人都能有吃有住再说吧。更别说这世界上还有那些遭遇了一些无妄之灾的人,当然还有那些懒惰的人。

现在的他实在想不到有什么解决办法。这也不怪他,每个人都会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张景的心里,大同社会应当更加现实一点,所有辛勤劳动的人能够吃住无忧,这就已经功德无量了。当然明朝在那时候就有了养老制度,这点还是不错的。或许他会想办法把这种制度推广到其他领域呢。

张景的这种现实主义思想,与他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他出身贫寒,却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勤奋努力,一步步攀升至朝廷高位。他深知底层百姓的艰辛,因此更加关注他们的福祉。同时,他也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手腕,以应对复杂的权力斗争。

然而,如果赵安邦和张景的想法被内阁首辅陈世翰听到,恐怕都会遭到更为严厉的批判。

陈世翰是个极为现实和自私的人,他深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于赵安邦和张景的大同理想,他必然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用来忽悠人的借口,或是为自己谋私的幌子。他坚信,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我可是相当实在,我的日子过好了就是天下大同,要是我的日子过不好那就是世界浩劫。

或许也是出身的关系吧。陈世翰出身名门望族,从小接受精英教育,擅长谋略和权术。他的思想深受家族利益的影响,同时对于底层百姓的生活知之甚少。因此,他对于赵安邦和张景的同情和关怀感到不解和鄙视。

这三位朝廷重臣的观点各有千秋,似乎站在各自的角度上都有其合理性。从本质上讲,赵安邦和张景是同一类人,而陈世翰又是另一类人。区别这两类人的关键就是,赵安邦和张景这类人,自己活好了,内心已经满足了,或者可以说,他们将原本对物质生活的渴望升华成了对高尚精神生活的执着追求,然后看见其他人有些困难愿意伸出援手;而陈世翰这类人,自己活好了,但是内心永远不会满足,只会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欲望,对于他人的困难视而不见。

当然,这世界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虽然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却仍然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这可能就是颜回那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吧。这种崇高的品质让人由衷地感到钦佩和敬仰!

我们赞美那些身怀浩然正气的人,对他们坚守清廉自持、两袖清风的信念深感敬佩。这种崇高的价值观在广大善良民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然而,我们却更希望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