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柒夏锦年>历史军事>三国:超级马屁系统> 第二百一十一章 精通战阵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一十一章 精通战阵(1 / 2)

这生活得到了改变,没有凄惨的命运,蔡文姬看来是做不出《胡笳十八拍》了。

但天才就是天才,她居然又有所感触,要创作《春社》?

听名字,就知道这应该是一首欢快的曲子。

罢了罢了,自己也算是能为华夏民族,留下了另一份精神遗产吧?或许可以抵过《胡笳十八拍》的损失。

再加上狂风的呼啸,让这个西海湖面开冻的日子,显得分外凶猛。

无数巨大的冰块、冰凌,在大风的推动下,不断向湖岸涌来。

它们厚薄不等,形状各异,或如巨石、或如房屋、或如楼船,层层叠叠,奔腾澎拜。

渔民们早已远远地躲在了背风处或房屋里,只有几名大胆者在离岸不远处观赏这奇景。

“这是龙母醒了,在翻身呢。这可不是每年都有的,有时候十几年也不一定能见到。”一名羌人大声说道。

他说的倒也没错,大多数时候,比如前年、去年,西海解冻都是比较平缓的,随着气温的升高,冰面慢慢消融开裂,只有极少数顺着湖水涌到岸边。

像今年这种暴烈的开湖方式,需要有大风和暖空气的配合,不会经常出现。

此时,在西海城(三角城)外,一面大旗正在烈风中飞舞招展,上面绣着一个大大的“张”字。字

“文远,你这一走,西海城和环湖新设的修远、兴武两县,恐难保太平啊。”西海郡守胡浩站在张辽的战马前,一脸担忧地说道。

皮肤变得极为粗糙的张辽骑在马上,大风把他的红色披风吹的高高扬起。

在他的身后,是三千名精锐的轻骑兵。

这些骑兵服色不太统一,甚至一大半人都套着类似羌民的羊皮袄子,显得有些穷酸。

他们个个肤色黝黑,顶着一张高原红的脸膛,眼神如同西北风一样锐利。

即使在扑面而来的大风和沙尘中,这些外貌粗粝的骑兵,乘坐在马背上也稳如泰山,没有一个人做出避风的动作。

这就是张辽这几年在西海攒下来的全部家底。

他在西海地区,打散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羌人家支,其中近千名贵族、释比(祭司)被送去了祁连山挖煤,三万多牧民则逐一加入了“定居点”。

除了建立了几十处牧民村之外,胡浩还恢复了两个在王莽时代就曾经设置的县城,用于增加农耕、商贸区域,以容纳更多的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垦之土,全部是由西海监察使、支边干员们主持指导的“王田区”,没有一处私田私地。

要不然牧民村所需要的草场占地太广,这三万多人就不是几十个牧民村能容纳得下了。

而且在远离环湖地区的偏远西部,还有近十万羌人并未归化。

这些农耕区域,也可以为将来收伏更多的羌人作准备。

在有河流的地方设县,选其中肥沃、利于灌溉的非盐碱地开垦田地,种植果蔬粮食,可以较为密集的统治区,以制衡分散的羌、氐、蕃等部族。

其实包括羌人、氐人等化外之民,也并非只懂放牧游猎。

尤其是氐人,他们更喜欢居住在山谷、河流等地,早已有了种植枣树、枸杞、裸麦等农作物的技术;而部分羌人家支,也会在合适的地方进行一些简单的种植。

所以西海,尤其是肥沃的环湖区域,并不是只能放牧。

张辽在西海打出赫赫威名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骨干军队。

因为西海地区地广人稀,在防守、追击和围剿游牧民的战斗中,步兵的机动性不足,更多的是用来驻防城镇或牧区。

当初张辽以五百义勇军为基础,在关中大饥荒后扩军到了三千人。

之后朱樘、成廉又陆续脱离了张辽的队伍。

朱樘以巡道校尉之职,承担了大多数方飞治下的杂务。

虽然他没有建立显赫的军功,但他的部曲是轮替最快的,因为每次有诸如押运囚犯、监守刑徒、调动民夫之类事情。

都需要从朱樘手中调人,让他不得不一直处于不断招募、训练的状态。

成廉则成为了方飞麾下重要的骑兵统帅。

因此张辽往西海前进时,虽然一路也经过了扩招,但抵达西海时,算上战损,直属于他自己的部曲还是不足三千人。

在西海的那场寒冷与饥饿危机中,张辽又损失了近千士卒,手中最低时只剩了一千多人马。

眼前这三千人,其中大多是张辽征战西海期间扩充的,羌人、汉人移民都有,其中羌人甚至占到了三分之一的数量。

这是因为张辽的原部曲,并不是个个都能很快学会并擅长骑马,而归附的羌人,虽然比不上匈奴那样“长在马背上”,但其中也有很多本身就擅长骑术的。

这样一来,张辽把部分老部曲就调了出去,建立了一支约两千人的步兵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