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柒夏锦年>历史军事>乾坤已定> 第3章 北上会盟(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北上会盟(3)(2 / 2)

背,只能束之高阁,或是沦为谈资,根本无法付诸行动。本意是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结果却适得其反。大家都做不到,只能表决心拍胸口,做足表面功夫,以此逃避指责。

就事论事。如果人人都领赏金,越来越多人被带回鲁国投入生产,创造出的价值一定大于朝廷所出的赎金和赏金。人不仅作为生产者,同时还是消费者,生产带动消费,消费刺激生产,循环往复,国家经济盘活,各方共赢。

子贡的行为,表面上看是自己吃亏成就别人,似乎是道德典范。后果却是,他把道德标准提高了。因为,并非所有人都具备他的财力,花钱赎人不求报偿。

在领赏的人中,甚至不排除有些人像“赏金猎人”一样,以此作为养家糊口的收入来源。毕竟,这样做是合法的,并未触犯律法,也不应该承受任何道德上的诟病。

在刑事调查中,如果废除赏金,表面上看是为政府节约了一大笔开支。因为没有利益驱使,手握有用线索的人可能不会站出来。没有线索,破案延宕,犯罪分子很可能会制造新的伤害,造成更多生命财产的损失。

赎人亦如此。

孔子的一番言辞,至今仍被引用,作为“反面教材”,子贡可说是功不可没。

在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飞速的今天,对道德标准无限拔高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发生大灾,有人捐款。有网友就会去比较,某某明星捐了多少,某某某比他少,马上冷嘲热讽。自己一分钱不出就罢了,还去做网络警察挑别人的刺,暗嘲别人捐钱应付大众,并非真心实意。人家发了篇情真意切的小作文解释,又说人家是找人代笔,并非出自自己之手。如此循环,没完没了。

捐款是自愿,并非强迫,必须支付叫罚款,不叫捐款,此其一。其二,只要不是诈捐,钱确实到位,善意已经到位。不论捐款者是身体不适、烦心事缠身、运势不利,想破财免灾,或是真心牵挂受灾受害者,都一样值得称赞。

“君子论迹不论心”,只要他做了,不管他是脾气暴跌的李逵还是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这一刻他们在道德上是并驾齐驱的,不应该依据性格成就褒一贬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