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柒夏锦年>武侠修真>两界供应商,从大唐开始制霸全球!> 第403章 君臣合作!!!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3章 君臣合作!!!(1 / 2)

关于晏殊、柳永、辛弃疾。

孔颖达等人闻言,皆是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他们虽然都是大唐的文臣,但对于其他朝代的文学作品也是极为熟悉的。

可愣是就没听过叫做晏殊、柳永、辛弃疾的。

后世人大多只听说过,唐诗宋词。

可要知道,唐朝虽以诗歌出名。

可词也是有的,只是没有宋词那样出名。

说起唐朝的诗歌之所以出名。

更是在于,唐朝的科举制度,对诗歌的繁荣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唐朝科举名目繁多,但诗赋考量却极其重要。

比如写一首诗,写一篇赋。

而诗又是特别重要的。

甚至可以说。

在唐朝,一个人能不能考上进士。

就是看你能否写出好诗。

而李白却是另外,主要是因为他的家世背景不符合考取科举。

再有几乎唐朝的每一任帝王,都喜欢诗歌。

还时常举办诗词大会。

每逢佳节盛宴,还会以诗词大会助兴为乐。

这也才有了,先前颜之推提出赋诗助兴。

可想而知。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作为一个读书人,要想通过科举跃迁阶级。

必然会花费大量精力学习写诗。

如此一来。

必然会对诗歌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可现在,庄舟念出的词却是极其精妙。

“庄少师,你能否把这三首词,给我们都念念?”

孔颖达忍不住说道。

庄舟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他自然知道,对于文人墨客来说,遇到一首好的诗词。

那简直有多幸运。

于是,开始解释起来:

“这第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词中表达的是离别之愁,而我借用此句,意在表达学问之道上的孤寂与追求。”

众人闻言,皆是颔首认可。

庄舟接着说道:

“这第二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句描绘了执着追求爱情而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的深情。

我借用此句,意在表达学问之道上的坚定与执着。”

孔颖达等人听罢,皆是面露赞叹之色。

对于庄舟的学问与才情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庄舟微微一笑,又继续说道:

“这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描绘的是元宵夜灯火辉煌、佳人难寻的情境。

我则借用来表达在学问之道上,经过千辛万苦的追寻后。

突然发现真理就在眼前的喜悦与顿悟。”

听完庄舟的解释,众人皆是恍然大悟。

对庄舟的才学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仿佛看到了学问之道上的另一片天地。

他们没想到,庄舟竟然能够如此巧妙地运用词句,将学问之道,或者说人生之道,归为三种境界。

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悟。

这不正是先贤大儒们注经讲学,想要做到的事吗?

在场以文入仕的官员们皆是豁然开朗。

庄舟的才情与学问,无疑让他们深感敬佩。

李二当即忍不住赞叹道:

“好你个庄舟,当真是才思敏捷,学富五车啊!

朕没有看错你!”

庄舟谦虚地摇了摇头,说道:

“陛下过奖了,我只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借用了他们的智慧而已。

真正的学问之道,还需要孔老先生他们的这样大贤者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