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柒夏锦年>历史军事>三国:封地1秒涨1兵,百万铁骑绕京城> 第160章 草原上长大的女人,扛造!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0章 草原上长大的女人,扛造!(1 / 2)

“主公所言之物,真能取暖?”

姚广孝问道。

“当然,比起木炭来,取暖更加持久,效果更好。”

刘玮点点头,“还能更容易冶炼铜铁,打造工具。”

在云中遇到的这场大雪,姚广孝和一众官员绞尽脑汁想到的御寒手段,却只能堪堪应付过去。

毕竟木炭并没有准备多少,而柴禾还是生的。

现在听闻有比木炭更好的取暖物资,自然是来了兴致。

虽然是阴山南麓,高大的阴山挡住了北边来的寒冷气流,但这里维度高,一到冬天肯定还是十分寒冷的。

而且现在才是初冬,要到明年春暖花开,怎么也得寒冷四五个月才会转暖。

“此物何处可有?”

姚广孝眼中顿时期待无比。

他现在是军师,还是长史,他和身为侯府司马的薛仁贵,一文一武。

一个负责政事,一个负责军务。

眼下几万人的御寒是老大难问题。

这几日虽然放晴,冬日的太阳照得些许暖和,不过看天气很快就要变得阴冷,搞不好又会下雪。

要是再下一场雪,处在湖畔的五原城,想要伐薪还得去几十里之外的阴山山脚。

“我们在这里安顿一两日,我便让郭杨两位侍卫负责此事,带人去朔方沃野县。”

“那里挖地不到三十来丈,必能现出煤炭。”

刘玮自信满满。

后世刘玮在旅游的时候,在磴口县东北河的拐子古城附近,参观过一个巨大的露天煤矿。

运煤车在几十米深的煤坑底部,将黝黑的煤矿一车车运出来。

听工人说,一开始下挖十多米就有煤层,这么大的坑,也是挖了好多年了的。

这个磴口县,汉末便是沃野县。

东汉朝廷对云中四郡失去控制,沃野县自然也被废了。

“原来主公早有安排,那贫僧就不必操心了!”

姚广孝当即又一摊手,“主公,我们还是聊聊人手的事情!”

“初步预计,修筑城池需要五万人,工期二年!”

“开荒的话,便鼓励朔方和五原两位太守的士卒,以及两郡百姓积极劳作。”

“我们划出区域,规范引导。”

“开荒出来的田亩,分官田和私田”

刘玮道:“开荒种田之事,想必军师更有良策,本侯就不过问!”

“不过有一点,这开荒的秸秆,枯草,一定要火烧!切莫让它们埋在地里。”

后世那些所谓的砖家不让焚烧秸秆,说是污染环境!

千百年来就是这么种地,一群从没下地的人睁着眼睛说瞎话。

姚广孝惊道:“没想到主公居然懂农事!”

“自古以来刀耕火种,想要让地里没有虫害,那些枯草秸秆就要焚烧才行。”

“埋在地里那是不懂农事的做法,绝对不会有什么好收成。”

听得姚广孝如此说,刘玮放心下来。

姚广孝虽然天天想让他造反夺嫡,但正事绝不含糊。

“至于修路嘛!”

“先将云中、九原、临戎这三个治所连接的古道进行拓宽,至少能齐驱并行四辆马车。”

“另外还要保证路面平整,以秦直道为标准!”

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匈奴的侵扰,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的一条军事通道。

南起咸阳,北到五原郡的九原城。

长达700多公里。

一旦河套有事,从咸阳骑马,日夜兼程,三日便能抵达九原。

可谓是古代的一条高速公路。

“首期工程目标在半年内完成,第二期以此为主干道,再延伸到三郡诸县。”

“本侯要三郡各县,实现交通通畅,处处跑马车。”

从云中城到朔方的临戎,古道有四百多公里。

半年时间,应该能够完成。

“主公,这人手方面”

姚广孝知道这修路不是一个好差使,得耗费大量人力。

“你要多少人?”

“怎么滴也得五万人吧!半年时间这多短,还有他们吃穿用度!”

姚广孝一副精打细算的模样。

“那就给你十万人!最多一个月的粮草,其他的你自己想办法!”

刘玮现在是“人多气粗”,但粮草却是大问题。

云中太守张巡有一万兵马,五原太守刘度和司马仆固怀玉有四千兵马,朔方太守张辽和司马李肃有八千士卒。

刘玮给他只准备半个月粮草,其余自行在各郡解决。

现在需要刘玮负责供给粮草的是一千六百玄甲骑和薛仁贵带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