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柒夏锦年>历史军事>边关拥兵百万,女帝求我回心转意!> 第113章 秦国女帝登基!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3章 秦国女帝登基!(1 / 2)

案台上堆积如山的奏章,让江策有些头疼。

大明正式建国没几天,百废待兴,不论大小城池的大小事务,都需要经过他手处理。

虽说有内阁辅助自己处理政事,但人力有限,他们也是连轴转,压力不比江策小。

而且自诩饱读诗书的文官上奏,开篇总是洋洋洒洒的拍他马屁,真正的重点却挤在奏章末尾那几行字,气的他够呛。

“这些家伙!”

江策揉了揉眉心,深感有心无力。

以他敏锐的心思,不难发现,从沿海等城池送来的奏章,很少有平民闹事的消息。

而内陆一些较为传统、民智未开的地方,则有许多平民不服从大明官员的治理,频频生乱。

归根结底,都是因百姓们对大明如今的国力并不自信。

他们始终认为大明不如大乾。

即便大明一系列的惠民国策颁发,取消了户籍限制、暂时免了大部分徭役赋税之后,不少刁民仍然不领情。

“张居正,大明子民对国家的不信任,又不能以军队镇压,此事扰的朕寝食难安,你认为朕该如何做,才能让他们信任朕?”

江策微微皱眉,多日不分昼夜地处理政事,让他有些疲惫。

“陛下,不妨在金陵建造一座立国大殿?”

“大殿可建在太极殿旁,殿内记载建国始末、经历过的大小战役,以及未来会颁布的大明国策。”

“若是可以,陛下也可将立下过赫赫战功的文臣武将,塑像搬到殿内,并每天限定人数,向平民开放。”

江策听着,双眼逐渐发亮。

“单一个建国大殿,不足以宣扬大明国威。”

“朕还要邀请各国使团到来,参观立国大殿,并将建国大殿设为外交场所,以后与其他国家使臣商议国事,都在殿内进行!”

江策沉声道。

立国大殿的意义和作用都十分重要。

一来,主动向民众开放,让他们亲眼看到大明建国的不易,以及崛起之路,这是增强民族自豪,民众看到大明从无到有的艰辛,自然会自发认同,为其感到骄傲!

二来,往后大明已经颁布,或是将要颁布的国策都在殿内展示,直接给了平民百姓通过对国策的熟悉,提前准备相关事务,也能够凝聚民心。

只是,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广开民智的基础上。

目前,江策已差张居正制定与平民教育的相关政策。

古代教育最大的困难,便是大多数人都读不起书,此事背后牵涉到一系列问题,如造纸、印刷等,但归根结底也都是经济问题。

只要经济起来了,什么都好说。

而立国大殿最重要的,还是宣扬国威,震慑诸国!

试想,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敢建立立国大殿,更别说将国策暴露在其他国家眼前。

而江策敢,这代表着大明国的底气,以及江策的格局、胸怀!

不怕你看,就怕你学不会!

秦国,与大唐齐名的最强帝国。

其国土比之大唐还要辽阔,且不乏水草肥美之地,大秦骑兵也不比大唐铁骑差。

只是秦国向来低调,极少主动出兵攻打他国。

但,他就静静地躺在那,宛如一头沉睡的雄狮,无人敢打扰他。

雄狮一旦被触怒惊醒,其代价便是大唐也很难承受。

而此时的大秦帝国,正因秦帝的驾崩举国吊丧。

大秦帝都内,上至朝廷命官,下至下人奴仆,皆着丧服戴白巾,吊丧七日。

朝廷内,氛围悲戚中,又有暗流涌动。

先帝死后,便是下一任帝皇上位,也是朝廷大换血的时候。

在这个节骨眼上,秦先帝的嫡系血脉秦紫薇,又是一个女子,弟弟秦浩天尚且年幼,才五岁的年纪,根本不通政治。

秦紫薇虽已辅佐先帝、涉政十余年,但女子之身始终无法获得朝堂多数官员的认可。

而今日便是秦紫薇要举行登基大典的日子。

各地藩王和皇亲国戚们,都已在大殿上等候大典进行。

只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不服秦紫薇。

一介女流,受父辈蒙阴,侥幸地当了太子,就想站在他们头上指手画脚了?

他们可不答应。

朝堂里危机四伏,分了两个派系。

一是亲王派,支持先帝第七位庶子韩王登基,其在军中威望最高,封地兵马统共十余万,兵强马壮,战功赫赫,且对秦国武将亲近有加,是武将们所拥戴的对象!

二是正统派,认为秦紫薇不符合皇帝世袭礼制,该由秦浩天登基才算正统。

当然,这群文官的心思世人皆知,无非是控制秦浩天,将大权牢牢把握在文官集团手中。

不管如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