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柒夏锦年>玄幻魔法>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77章 王竑第二剑,剑斩士绅!(1.35万大章)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7章 王竑第二剑,剑斩士绅!(1.35万大章)(3 / 10)

当他深耕民间的时候,真正为黎民百姓做一点实事的时候,他竟一句诗词都吟不出来了,他的学说,仿佛高屋建瓴,对百姓生活没有一丁点改变。

这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学说,甚至怀疑自己误人子弟。

以前的他,喜欢空谈,上奏时候总写一些假大空的言辞,把奏章写的极尽华美,每一道奏章,都脍炙人口。

但是,所有谏言都是高屋建瓴、高高在上,他用的所有辞藻,虽然华丽,却充满了虚假,他是理学宗师、是文学大家、是思想巨匠,但他的本职,确实一个官吏呀!

他不该在诗书上悲天悯人,而是应该去民间,为百姓做一件实事,去实现自己曾经的抱负!

在无数次怀疑自己之后,薛瑄决定改变。

他放下挚爱的书籍,放下安逸的生活,年过七旬的他,开始从督抚府,走到了民间,去看一看百姓的真正生活,去做一件对百姓有用、却不会名垂千古的实事。

从古至今,做实事的人才,都不会被史书大书特书,反而那些只会空谈,写几首牢騒诗词的人,却被后世铭记。

薛瑄尤然记得,第一次他因为干农活,弄得满手都是血泡的时候,挑破的时候,他竟不觉得疼,反而格外惊喜。

这才是真正的民间,不存在于诗书之中,是有血有肉的真实民间生活。

他写过很多诗词、很多寓言故事、甚至戏曲他都有涉猎。

此刻却认为,他之前写过的,都是民间疾苦的无病呻吟,做了一天农活,他才知道,自己写的狗屁不如。

从那一刻起,薛瑄发现自己的学说,有很多不足之处。

曾几何时,他认为自己的“复性”说,已经日臻完美,他的“性”是“理”,主要形成于后天。

而理,需要从后天磨练形成。

同样,需要做民间的活计,从这些“理”当中悟道。

他找到了一条新的路。

他摒弃了以前空谈、坐而论道、不切实际,他曾经一心入阁,以为入了内阁,才能为天下黎民百姓做事。

然而,他现在才发现,履行官员的责任,为百姓做事,不在于位置高低,也不在于学说是否显赫,只要心中愿意,无论在哪个职位上,都能实现自己的“理”。

“老师,可是学生说的不对?”阎禹锡见薛瑄愣神,发问道。

阎禹锡的《守母坟》,名垂青史。

而他可不是当官的料子,他过于刚直,说话过于直接,容易得罪人。

但他是将河东学说发扬光大的人。

“说得很对。”

薛瑄笑道“为师虽年过七旬,却也充满希望,克振,这希望二子用的好呀。”

他觉得自己快要悟道了。

也许,大明又要多一个圣人了。

以薛瑄之能,已经足够资格陪祀孔庙了。

但他距离成圣,终究是差了一线,这一线却犹如天堑。

他的学说,终究是继承朱熹、完善朱熹,而没有走出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路!

而在地方为官一年多,他很多体悟,都是从地方官开始的,他发现,自己未来的道,也许就在这民间!

他若能走出一条自己的道。

他能成为大明第一尊圣人!

不敢说超过程朱,但也是划时代的圣人。

“老师可是又有新的体悟?”诸多学子都惊喜地看着薛瑄。

薛瑄憨笑“暂时还无,说明为师做的事情还少,诸位,为师的理,不在心,而在于物!”

他是心学大家,虽维护朱熹理学,但又与朱熹的理,有所不同,他认为的“复性”,就是要按理视、听、言、动。

这是对朱熹的理学,进行完善和丰富。

却迟迟没有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理”,这“理”,也许就在脚下!

想着想着,他激动地站起来。

“老师,您的餐食还未吃完呢!”张鼎站起来道。

薛瑄打个哈哈,太医制定的膳食肯定不好吃,难以下咽,他趁机不吃。

张鼎却不打算放过他“老师,这是太医为您制定的膳食,为您身体着想,又是陛下的一番心意,您岂能辜负?”

“咳咳,为师要喝口茶,容后再吃。”薛瑄找个借口。

张鼎却放下筷子,快跑出去,端了茶水进来“请老师慢用。”

薛瑄脸色发苦,用筷子夹了条青菜放进嘴里。

这种水煮菜,实在难以下咽。

他喜欢吃羊肉,太医认为他油腻伤胃,才患上疾病,让他多吃当季时蔬,少吃肉类,而广西天气炎热,他更应该戒食油腻。

用了太医的药膳方子,他人瘦了一圈,但精神比以前好了很多。

边镛看着有趣,堂堂理学宗师,在餐食方面却被学生管得死死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